战列舰作为海军主力单位,其指挥需兼顾火力部署与生存保障。优先升级主炮射程与装甲厚度,确保在交战初期形成射程压制。战列舰编队应保持梯形阵型,前排配置重装甲单位吸引火力,后排主力输出舰船通过手动操控集火敌方高价值目标。雷达系统的实时扫描至关重要,需提前标记敌舰移动轨迹预判落点。

资源分配需侧重燃油与钢铁储备,保证战列舰持续作战能力。造船厂等级直接影响战舰生产效率和改造上限,建议优先提升至20级以上。科技树中精确瞄准与装甲强化两项核心技能必须点满,前者提升命中率30%,后者减少穿甲弹伤害15%。海军将领选择应侧重舰队指挥属性,每点属性增加全体舰船2%攻击加成。

战场地形对射界和机动存在显著影响,狭窄海峡区域需避免纵队行进,采用横向展开的炮击阵型。夜间作战时关闭主动索敌装置可降低被侦查概率,但会牺牲25%命中率。遭遇空军编队时,立即启动防空炮火覆盖并后撤至己方战斗机掩护范围。潜艇威胁需依靠驱逐舰前出警戒,战列舰主炮对潜射击效率仅为常规目标的40%。

军团协同中,战列舰应作为远程火力支援平台,由航空母舰提供视野引导。共享补给链需保持三艘以上运输舰循环补给弹药与维修包。军团城市建造的海军研究所可解锁特殊穿甲弹技术,对重型装甲单位造成额外20%伤害。定期通过军需部调拨资源,确保每艘战列舰携带至少两个基数的应急维修组件。残局处理阶段,受损战列舰应撤退至修理港,利用紧急抢修策略在30分钟内恢复60%耐久。保留至少两支满编舰队作为战略预备队,用于应对敌方奇袭。战斗日志分析需重点关注火力真空期与阵型缺口,通过调整舰船站位优化输出循环。最终制海权的夺取往往取决于战列舰编队对关键航道的持续性压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