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阵地的建设是确保战场优势的关键环节。防御阵地主要分为四种类型:防御阵地、炮兵阵地、反坦克障碍和阻挡障碍。防御阵地可建在平原、森林地形上,能阻挡所有坦克部队通信;炮兵阵地建在平原地形上,可阻挡坦克部队攻击与射程;反坦克障碍适用于平原和森林地形,专门针对坦克部队通行;阻挡障碍则能阻挡所有陆军通行。合理利用地形和防御工事的组合,可以有效遏制敌方进攻势头,为后续反击创造有利条件。
建设防御阵地的核心在于地形选择和布局设计。山地和城市地形能为防守方提供较高的防御加成,降低被攻破的概率。特殊地形还能提供隐蔽效果,减少被敌方发现的可能。驻防部队的类型配置也至关重要,步兵在城市地形中防御能力更强,而坦克单位更适合开阔地形。配备反坦克壕、地堡等防御设施可显著提升部队生存能力,在面对数量或质量占优的敌军时保持持久战斗力。
军团城市在防御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军团成员可将普通城市改建为军团城市,获得比普通城市更强大的军备生产能力。通过商业区向军团城市贡献资源,或在军需部运输资源、补给品和军备,能有效强化整体防御。驻防部队的指挥调度需要依靠指挥官的经验判断,准确预测敌方行动并及时调整战略部署,才能最大化发挥防御工事的效能。
科技研发对防御阵地的强化不容忽视。优先研究救死扶伤策略可每30秒恢复6%伤兵,持续10分钟总计恢复120%伤兵,大幅提升防御持久力。全军突击、干扰射击等增加己方攻击或降低敌方攻防的策略,配合攻城武器等专精策略,能形成攻守兼备的防御体系。策略点的合理分配与时机把握,往往能扭转防御战的局势。
防御阵地的日常管理需要统筹资源生产和兵力配置。保持农场、铁矿、橡胶厂、油井等资源建筑的均衡发展,确保驻防部队的食物和汽油补给。采用战时经济、钢铁熔炉等策略可短时提高资源产量。注意将炮塔、陆军基地、军工厂等关键建筑置于防线后方,避免被敌方优先摧毁。部队士气维持和兵力损耗比例监控也是长期防御的重要环节。
侦察机的视野控制对预判敌方进攻路线至关重要,运输机的快速支援能及时填补防线漏洞。当面临敌方援军压力时,可采用层层阻击消耗战术,或利用突击部队侧翼牵制。有效的防御不是被动固守,而是通过合理布局创造反击机会,最终实现从防御到进攻的战略转换。